玉米地飘出的药雾,竟让相邻的红薯地遭了殃。日前,这场因农作物打药而引发的邻里纠纷,经过“包村法官”和人民调解员的不懈努力,终于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不仅避免了一触即发的斗气互诉,而且有效化解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事情要从几天前说起。新港办事处店张村村民韩某当天下地时发现,自家红薯地出现叶片异常焦枯现象。仔细查看后发现,是相邻玉米地李某喷洒农药时,药雾随风飘移所致。后双方因此事发生激烈争执,并闹到派出所。经民警调解,李某向韩某支付了污染赔偿款。
本以为这件事就此了结,没想到,后来双方在韩某地块残余红薯归属一事上再起争执——韩某坚持认为,“红薯长在我地里,就应该归我所有”;李某则认为,“我已经支付了赔偿款,剩余的红薯该由我处理”。
当村委介入调解时,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升级。李某怒气冲冲地称要起诉韩某“不当得利”,韩某也态度强硬地反击,称要起诉李某“侵权”,两起诉讼一触即发。
接到店张村人民调解员张军杰的电话后,“包村法官”米聪慧立刻赶往村里。简单了解过有关情况后,便与张军杰一同到双方地块查看实际情况。确认过污染范围后,米聪慧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双方表面上看是红薯归属之争,实则是对“赔偿边界”的认知错位,如果不能厘清这个问题,即便诉至法庭也难断是非。“不能只解眼前结,更要消弭日后怨。” 米聪慧与张军杰商量后,当即定下调解思路,既要依法明晰权责,更要修复邻里关系。

调解室里,一场兼顾“情理法”的思想疏导悄然展开。在简单安抚过双方当事人的情绪后,米聪慧结合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向当事人详细介绍了有关法律规定,引导双方当事人放弃斗气,理性面对纠纷。“类似的案子法院处理过,除收集证据外,往往还涉及司法鉴定,耗时耗力不说,诉讼费、鉴定费等加起来可能比红薯价值还高。”
看双方情绪逐渐缓和,张军杰接过话头:“俗话说得好,邻舍好,无价宝。暂不说恁两家地块挨着,耕种收获需要协作,就是平时生活,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因为这点红薯闹翻,值当吗?”“咱庄稼人靠天吃饭,相互之间更得团结!”朴实亲切的话语,引起了双方当事人的共鸣。
见调解时机成熟,张军杰适时提出与“包村法官”沟通过的解决问题方案,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由村委见证并当场铲除受污染的红薯,由韩某及时补种其他作物。该提议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李某亦同意放弃相应主张。双方一致同意,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相互理解、多沟通、多协商。
从田埂边的剑拔弩张,到调解室的握手言和,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生动展现了“情理法”交融的基层调解艺术,也是“一村一法官”机制下联动纠纷、源头解纷的深入实践,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也有力维护了乡村的和谐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