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航法青年说丨张晨:在挑战里破局 在热爱里发光

发布时间:2025-07-19 10:38:21



大家好!我是民二庭的张晨,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认可和肯定,借这个机会,同大家分享一下我作为青年法官在成长道路上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归零者”的姿态提升专业素能

作为单位里的年轻人,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学习能力强,最大的挑战在于经验不足。如何做到发挥优势、补强弱势,快速提升专业素能,以更好地适应工作,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放低姿态,工作中秉持“空杯心理”。从一名法科生到一名法院人,需要跨越书本知识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从踏入法院的第一天起,我就提醒自己,过往的成绩已经翻篇,进入工作岗位后要放低姿态,一切从零开始。工作中,我秉持谦虚学习态度,主动请教、不懂就问,无论是程序细节、证据审查技巧,还是文书写作规范、沟通调解方法等,不放过任何一个或宏观或微观的问题,积极向帮带导师学习,向身边优秀的同事学习,当好“海绵”,勤学苦练。

二是主动担当,把案件当成“磨刀石”。不轻视任何一个简单的案件,力求庭前准备充分、庭审程序规范、文书说理充分。主动请缨办理疑难复杂案件,还记得在承办一起跨境电商合同新类型案件过程中,为准确厘定法律关系,我查阅大量海关文件,多次到保税区实地勘察,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与当事人反复沟通,最终形成一篇高质量裁判文书,不仅获得当事人一致认可,而且被评为全省优秀裁判文书。这种“自找苦吃”的经历,恰恰是磨砺本领、促进成长的阶梯。

“创新者”的思维提升工作效能

当前,基层法院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面对案件数量持续攀升的事实,作为青年干警要勇于打破常规,创新方式,在苦干实干的同时,积极摸索工作中的“巧劲”。

一是拥抱现代科技,用好“技术加速器”。前段时间同一位法官前辈交流时,其提到在高强度工作背景下,更要善用、多用诸如智能文书生成、系统文字转录等智能化审判辅助工作。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因此更要敢于、善于、乐于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

二是注重精打细算,用好“时间账本”。日常工作中,我给自己定下“日清日结”和“要事优先”规则。每天到岗第一件事,梳理当天必须完成事项,为复杂的阅卷、写文书等工作预留大块不易被打扰的时间;每周提前制定好开庭、调查、写判决等工作计划,周五复盘实际执行情况,对未按计划完成的及时查找原因,改进工作。我相信,有顺畅的工作安排,才有高效的工作进展、可观的工作产出。

“同行者”的理念凝聚团队力量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所以,我坚持把团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依靠团队力量克难攻坚、拼搏进取。

一是主动融入,依靠组织力量。平时工作过程中,遇到疑难复杂的案件,或者自己把握不准的法律适用等方面的问题时,我绝不会“闭门造车”或“硬扛”,而是第一时间向帮带导师、庭长、分管院长请教,同身边优秀的同事商讨,或者利用法官会议等平台,借助集体智慧破解难题。

二是精诚协作,依靠伙伴力量。法官助理、书记员是法官最亲密的战友。我特别注重换位思考和及时沟通,明确告诉他们我的需求、工作安排及相应的时间节点等,主动了解他们的工作难点并给出意见建议。我深知,一个高效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是应对繁重任务最坚实的堡垒。

坦白说,当前基层法院工作压力大、节奏快,作为年轻干警,有时候也会感到疲惫和迷茫。支撑我们坚定走下去的,是内心那份对法治事业的朴素热爱和对公平正义的执著追求。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保持“归零”心态,以“海绵”的姿态持续学习,用“巧干”的方法提升效能,用加倍的努力回报组织的信任和培养,努力为审判事业贡献自己青春的力量!




责任编辑:政治部    


关闭窗口

您是第 5144240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