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您,石法官!要不是您,我们几十年的交情可能就这么断了……”近日,郑州航空港区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因代卖货物引发的纠纷,在石青峰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当事人张某和王某冰释前嫌,再续友情。
张某因自身经营的超市闭店,委托好友王某代卖剩余的货物。这本是朋友间互信互助的好事,没成想在费用结算时产生矛盾。双方在货物价值和存放“租金”问题上争执不下,张某遂将王某诉至法院,要求其支付800元货款。
接手案件后,石青峰在认真查阅卷宗材料,以及与双方当事人深入沟通后,对该案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一是双方当事人对各自的主张缺乏有力证据,二是当事人对簿公堂很大程度上是在置气。石青峰认为,该案下判简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不能让几百块钱毁了两人多年的友谊。”带着这样的理念,石青峰决定,积极尝试以调解方式化解双方之间纠纷。调解室内,他认真倾听当事人的委屈,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充分释放,然后分头做双方思想工作,找准矛盾症结。经深入了解,发现真正的“心结”在于两人都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对方理解。
抓住这一关键点,石青峰从法理和情理两方面入手,耐心劝解双方:一方面客观分析诉讼风险,指出僵持不下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另一方面引导双方珍惜美好过往,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不易。“几十年的情谊,难道还抵不过这区区几百块钱吗?”石青峰语重心长的话语触动了双方。
经过多轮深入沟通和情理法兼施耐心劝解,双方当事人对立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并最终达成和解协议:王某当场向张某支付了500元货款,张某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在石青峰的见证下,两位老友嫌隙消除,握手言和,这场因“斗气”而起的纠纷圆满落下帷幕。
“小案不小办。”石青峰表示:“作为基层法院法官,我们平时处理的很多案件标的不大,但对当事人而言,却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我们不仅要依法裁判,更要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司法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