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航空港区郑港办事处“连心桥”调解室迎来了王老太和她的三个女儿,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因财产分割、老人赡养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在村委的组织下,一场由村干部、包村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共同参与的调解在这里温情上演。

早年,王家二女儿招婿入门,王老太便与二女儿一家共同生活,照料家庭事务。后双方因生活琐事产生隔阂,加之近期在拆迁补偿等财产分配问题上意见不一,矛盾进一步激化。王老太坚称不愿继续随二女儿一家生活,甚至表示要断绝关系,不愿让其继承财产。母亲的态度同样让二女儿感到心寒与委屈。
面对王老太与二女儿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以及随之引发的财产分配纠纷和王老太的赡养问题,村干部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未果。为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村干部决定通过“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向包村法官寻求专业方面支持,邀请包村法官共同商量解纷方案。
调解现场,在村干部和人民调解员的耐心引导下,王老太和二女儿各自表达了自己心声。当双方情绪再次激动时,村干部以长辈身份讲述王家过往种种情形,引导二女儿体谅老人不易;人民调解员则从乡风民俗出发,劝导双方珍惜亲情,莫被一时之气蒙蔽双眼。
见双方当事人情绪趋稳,包村法官适时说到:“钱咋分先缓缓,不能凉了恁妈的心!都说女儿多了是福气,从法律上讲,你们三个都有义务赡养母亲,血缘亲情是断不了的。财产问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协商,老人家现在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关心和陪伴。”这番融法于情的话让当事人深受触动。
经过大半天耐心疏导和劝解,母女间的心结逐渐被打开,冰冻的关系开始出现消融的迹象。最终,在村干部、人民调解员和包村法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困扰王家的赡养与亲情危机,在“连心桥”调解室迎来转机。
郑州航空港区法院着力打造的“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将专业的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末端。当复杂的家务事遇上村委的主动介入、法官的专业指导、人民调解的积极参与时,便为解开家庭心结、修复亲情纽带、维护乡村和谐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与情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