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坐过牢了,凭啥还要赔钱!”身形瘦削、肤色黝黑的赵某甲自顾自地蹲在家门口,双手紧紧抱着臂膀,脸执拗地扭向一边。
执行干警知道,这位刑满释放的老人仍困在两年前那个燥热的午后,在那场因后院矮墙引发的宅基地边界纠纷中,其与邻居赵某乙由口角之争逐步发展为肢体冲突,并最终造成赵某乙轻伤。
该案法院经审理,判处赵某甲有期徒刑六个月,附带赔偿赵某乙医疗费等各项损失13500元。判决生效后,赵某甲虽认了牢狱之刑,但在民事赔偿问题上却一直“梗脖子”。
执行干警踏入赵某甲家简陋的小院时,一股浓重的中药味扑面而来。昏暗的屋内,只见赵某甲的老伴蜷缩在床上,一阵急促、憋闷的咳嗽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地上杂乱地堆着几个空药罐。
或许是为了避免惊醒刚入睡的老伴儿,紧随执行干警身后的赵某甲一边示意大家往外走,一边压低声音说:“老伴儿身体不好,我平时挣的那点钱还不够买药的,因为入狱服刑,家里日子更难了……”
了解到赵某甲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后,执行干警隐隐觉得,这道横亘在当事人心中的思想障碍,远比后院那堵矮墙引发的纠纷更难化解。
为避免强制执行进一步激化矛盾,执行干警在与赵某乙简单沟通后,决定暂缓执行,待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后,再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随后的调查中,执行干警通过走访村干部和附近村民了解到的情况,印证了他们最初的判断:赵某甲妻子长期患病,每月的药费压得他喘不过气,出狱后打零工的收入也仅能勉强维持老两口的生计。
案件突破口出现在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中。赵某甲家中,执行干警指着地上的空药罐,语气平和但坚定地劝说:“老哥你看,看病花钱这是事实,你把对方打成轻伤,人家看病是不是得花钱,这是一码事。你打伤人违反刑法规定,判你刑是另一码事。”执行干警用乡音把法律规定背后的朴素道理讲给赵某甲听。看着执行干警真诚的眼神,再望向床上担忧的老伴,赵某甲脸上的固执第一次出现了松动。
与此同时,执行干警多次就赵某甲家的实际情况与赵某乙进行沟通。当了解到“屋里堆着空药罐”“买药钱都紧张”等情况时,这位同样被生活磨砺的老人陷入了沉默。他在自家院里来回踱了几圈后,长叹一声说到:“唉……都是一个村的老伙计。他家里那光景,我也是知道的,我也不想逼得他过不下去。”
法院调解室里,两位老人相对而坐,没有了此前见面时的剑拔弩张。执行干警将赵某乙的体谅态度和赵某甲的困境与双方进行了充分沟通,一阵沉默过后,赵某甲终于先开了口,他抬头望着对方:“对不住,我脾气不好。赔钱这事我认,只是眼下实在困难,能不能容我慢慢还?”
听着对方诚恳的道歉,赵某乙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赵某甲家里充斥着药味和空药罐的情景,他摆了摆手:“算了,你家里困难,我信你。你啥时候有了,啥时候给点,也不在这几个月。”
最终,经过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赵某甲承诺以分期付款方式,一年内付清赔偿款;赵某乙则主动减免了一部分金额,让赔偿方案更加贴合履行实际。
这场源于方寸之地的纠纷,在执行干警深入走访、耐心沟通、积极撮合下得以圆满化解。当判决遭遇现实困境,执行干警并没有囿于成规,而是通过情、理、法交融的执行另辟蹊径,在有力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也为困境当事人争取到了生存空间和履行希望。堆在赵某甲家床边的药罐,默默“见证”了这场特殊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