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社交媒体发表不当言论,给您造成损害,对此深表歉意,我已经认识到错误,并删除了相关内容,衷心希望您能原谅我……”
微信聊天群中,被执行人柯某的诚恳道歉赢得了申请人李某的谅解。在郑州航空港区法院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下,这起侵犯名誉权纠纷案件得以圆满化解,当事人嫌隙消除,重归于好。
李某是一家经销冷冻食品公司的负责人,柯某曾受雇于李某从事产品推广及销售工作,双方后因聘用合同履行以及费用结算等问题产生争议,柯某为表达不满,多次在行业招聘网站发布攻击诽谤李某及其公司的信息。
李某与柯某交涉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令柯某向李某赔礼道歉,并承担案件受理费、公告费等有关费用。
判决生效后,柯某置之不理,李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进入执行阶段后,柯某索性拉黑执行干警电话,玩起了“人间蒸发”,其配偶亦态度强硬,拒不配合。
考虑到该案的特殊情况,执行干警决定从财产执行入手,迫使柯某现身解决问题。因未发现柯某名下可供执行财产,执行干警依法冻结了柯某配偶名下一银行账户。
果如执行干警所料,强制执行效力凸显,两天后,柯某主动打电话与执行干警联系,但其表示李某有错在先,自己不愿意赔礼道歉。
见此情形,执行干警立即通过视频聊天方式,做起了柯某的思想工作:“如果你对李某的做法有意见,可以通过协商或起诉方式解决,而不能随意在网站上发布消息诋毁对方的名誉。”“生效判决具有法律效力,逃避不是办法,法院可以对你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释法明理,柯某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其按执行干警要求,主动删除了侵权网络信息,也同意向对方赔礼道歉。但沟通过程中,执行干警了解到,柯某远在福建工作,短期内也没有来河南的打算,无法当面向李某赔礼道歉。
如何将这份迟来的道歉传达给李某,促使双方冰释前嫌,实质性化解矛盾,执行干警提出,通过建立微信聊天群的方式,组织双方“云端”会面,由柯某在执行干警的见证下向李某赔礼道歉,争取李某的谅解,这一提议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一致认可。
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微信聊天群内,柯某郑重地向李某发送了书面道歉信,言辞恳切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达了对李某的深深歉意。李某看到道歉信后,感受到了对方的真诚悔意,积怨得以化解,最终选择了原谅。
与此同时,柯某也信守承诺,通过线上转账方式主动缴纳了相关款项,执行干警依法解除了对其配偶账户的冻结。至此,这起一度因被执行人抗拒执行而陷入困境的名誉权纠纷案件,在执行干警的智慧执行与柔性化解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